很多人都意识到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,一个有效的品牌定位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,但是却不清楚这种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里。相较于其他理论,定位理论贡献的独特智慧是什么?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?为什么能诞生如此多的成功案例?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:
一、竞争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的心智
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不在工厂、渠道、消费终端,而在消费者心智。一切竞争都必须服务于心智空间的争夺,这是定位理论一个开创性的贡献。
在此之前,无论是独特销售主张,还是品牌形象理论,归根结底都是站在企业这一端,关注的是产品的优势卖点或者品牌的形象气质,忽视了消费者的反应和评价,很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,在推向市场后却不被消费者买账。
定位理论提出,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战场是消费者的心智。
如果把品牌比作是一艘船的话,这艘船要驶向消费者的心智空间,要在心智空间中找到一个最佳位置。定位就相当于给品牌找到一个港口,让船能牢固地停靠在这里,而竞争对手很难再挤进来。
定位就是要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空间中找到一个专属港湾!
一切脱离消费者心智空间去谈定位,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定位。定位这个词经常会被人误用,包括人群定位、产品定位、渠道定位、价格定位等,本质上都与心智无关,是完全不同的意思,很容易就会被人们混淆。
当然,强调心智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物理层面其他经营环节的价值。因为心智是不可能被凭空改变的。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、服务、渠道、终端、媒体等配称,对外传递出相关信息,才能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。
具体而言,消费者必须要在销售终端看到产品的包装形象,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到品牌的广告宣传,甚至已经亲自使用或体验过产品或服务,才能产生认知上的变化。没有这一切,再精准的定位也无法扎根在消费者的心智中。
所以,定位是品牌的基因,配称是品牌基因的表达。定位虽然重要,但是脱离配称谈定位是没有意义的,配称跟进的效率和完整性决定了品牌定位能否更好地发挥出价值。
也就是说,在完成品牌定位之后,企业必须要及时跟进相关的配称,所有对外展示的信息都要进行更新。让消费者无论何时、何地、何种渠道接触到品牌,都能对心智产生影响。
二、竞争的基本单元是品牌
传统观点认为商业竞争本质上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,但是定位理论告诉我们,竞争并不是发生在企业和企业之间,而是发生在品牌和品牌之间。竞争的基本单元是品牌,而不是企业。强势品牌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,弱势品牌在竞争中就会陷入被动。
购买产品时,通常很少有消费者会去浏览产品背标,研究到底是哪个企业生产的,大部分消费者关注的是品牌。当一个品牌被收购,从一家企业转移到另一家企业,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购买这个品牌,也不影响继续对品牌保持信赖,因为消费者记住的是品牌而不是企业。
一个看似强大的企业可能只是运营着许多弱小的品牌,甚至很多小品牌随时都会被淘汰。而一个弱小的企业也有可能通过很好的品牌定位,打造一个很强势的专家型品牌,进而通过品牌的成长带动企业的发展。
所以,商业中的终极较量不是看企业的综合实力,而是看企业打造的品牌影响消费者心智的能力。这就为中小企业的突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,通过战略聚焦打造一个强势的专家型品牌,可以有效压制甚至超越那些大企业运营的泛品牌。
品牌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
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商标,也不是一个名字或者某个形象。过去我们更多地会认为品牌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记忆,发挥着信任背书的功能。但是定位理论认为:品牌最关键的价值,在于成为某一个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。
消费者产生需求时,首先想到的是品类,其次才是品牌。品牌越能代表品类的核心特性,就越容易被消费者记住。当我们听到公牛安全插座,就知道它的品类是安全插座,核心特性就是保护电器保护人。
此时,公牛这个品牌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字,而是成为了一个全新品类的代名词。当人们提起公牛就能想到安全插座,想到安全插座就能关联到公牛。
特劳特先生曾经说过:“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与产品在潜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与众不同”,而品牌定位就是实现这种差异化的有效手段。但仅仅是与众不同还不够,这属于经典定位思想。
在新定位理论体系中,定位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品牌能够代表某个品类,让品类的核心特性直接等同于品牌的核心优势,进而在消费者产生了对品类的需求之后,能够第一时间就选择这个品牌。
王老吉是“预防上火的凉茶饮料”,台铃是“跑得更远的电动车”,飞鹤是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等,无一例外都是某一品类及其核心特性的代表,也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。
所以,品牌不能脱离品类而单独存在,品牌必须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。这是新定位思想和经典定位思想之间的根本区别,也是定位理论为品牌营销带来的又一重要贡献。
(本文根据陈向航老师课程录音整理)